top of page

【憶記 II】

作者:羅淑敏

|欄目:#圖像X情感|


一個家庭發生事故,如父母關係緊張、親人病重或死亡,大人總以為年幼的孩子並不懂事,只要照顧他們的溫飽,如常生活,孩子便不會受到影響。其實孩童在情感觸動方面,只會比成年人更直接、更敏感。大人的喜、怒、哀、樂、一舉手、一投足,當中的情緒即使不用說出來,都會牽動孩童的感受。沒有大人幫忙梳理,孩童很難表達這些感受。被抑壓的情感烙印可以潛藏多年,而且往往影響深遠。


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 (Edvard Munch) 的媽媽在他五歲時死於肺結核,九年後比他年長一歲的姊姊蘇菲也死於同樣的病。肺結核是一種慢性磨人的病,在沒有醫治方法的當年,患者要經歷身體機能日益衰弱帶來的痛苦,而身邊的人除了無助看著患者步向死亡之外,還要擔憂下一個患病的會否是自己。可以想像,蒙克的成長一直伴隨著死亡的陰影。由於家中各人都不善於表達,年幼的他內心積存的恐懼,深切複雜。蒙克在回顧他的成長時曾這樣說:「這個病一直緊隨著我的童年和少年 - 病菌的侵蝕讓鮮血放肆地染紅白色的手帕 - 我的摯愛一個隨一個死去。十三歲那年的聖誕 - 我吐了血,體內的血管在發滾發熱 – 我內心的焦慮在尖叫 …」。



Edvard Munch, The Sick Child, 1885–86. The original version. Nasjonalgalleriet, Oslo.


蘇菲逝世時,蒙克十四歲,也就是他吐血的翌年。踏入少年的蒙克同時承受著失去摯愛的傷痛和病魔的纏擾,當中的焦慮、恐懼和哀慟只能用被壓抑的尖叫來形容。蘇菲逝世八年後,蒙克開展一系列向內自我探索的作品名為「靈魂繪畫」(Soul Painting)。「病童」(The Sick Child) 是這系列的第一幅作品,探索的是他憶記中病重的姊姊。畫中的蘇菲躺臥在床上,面容蒼白,靠背的枕頭大得可以包圍她的上身,彷彿只有這樣,她的身體才能勉強支撐起來。


坐在床邊的婦人(有說她是他們的姨姨) 全身素服,她的頭垂得很低,把整個面容都藏起來,避開了蘇菲側面望向她的眼神。粗獷的筆觸、沈鬱的色調在畫面上構成大塊大塊厚實沈重的面,而那被壓縮又模糊的空間感讓整個畫面聚焦在兩個人物上 - 蘇菲那叫人不忍正視的蒼白和婦人那極度無力的哀傷。蒙克沒有把自己畫在畫中,但那份叫人不能承受的沈重和鬱結,正是他多年來未能釋懷的情感烙印。


對於蒙克來說,童年的陰影從來沒有褪色。由於無法梳理被抑壓的情緒,累積的焦慮和恐懼會越來越說不清楚,往往還夾雜著沮喪、內疚、甚至憤怒。他的作品一直圍繞著恐懼和死亡的主題,當中以他的「吶喊」最震人心絃,那震撼來自他內心潛藏已久的尖叫。

 



Comments


我的菠蘿游   版權所有

Copyright © 2021 BallLawswim.org All right reserved.

bottom of page